竹的種類繁多,生態(tài)習性也差別較大,散生竹有較強的耐寒性,尤其是剛竹屬的不少種類可耐-20℃——18℃的低溫,如桂竹、剛竹、淡竹、水竹、早園竹、羅漢竹、黃槽竹、紫竹等,部分青籬竹屬的種類也較耐寒;但叢生竹不耐寒,在南京、上海等長江下游地區(qū)只有孝順竹等少數(shù)種類可露地越冬。以毛竹為例說明。毛竹原產(chǎn)我國,在秦嶺至南嶺間的亞熱帶地區(qū)普遍栽培,以福建、浙江、江西和湖南最多。耐寒性稍差,在年平均溫度15-20℃,年降水量800-1000mm的地區(qū)生長******,但可耐-16.7℃的短期低溫;喜空氣濕度大;喜肥沃深厚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沙質壤土,在干燥的沙荒石礫地、鹽堿地、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均不利生長。毛竹竹鞭的生長靠鞭梢,在疏松、肥沃土壤中,一年間鞭梢的鉆行生長可達3-4米;竹鞭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。從竹筍出土到新竹長成約需2個月的時間,新竹長成后,干、形生長結束,高度、粗度和體積不再有明顯的變化。新竹第2年春季換葉,以后一般2年換葉1次。竹類植物的生長發(fā)育周期長,正常情況下可達30-50年,一般在開花結實后整片竹林全部死亡。開花前出現(xiàn)反常預兆,如出筍顯著減退,竹葉全部脫落或換生變形的新葉。